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唐澤文
(資料圖)
室外暴雨傾盆,室內熱火朝天。3月底,襄陽東風汽車大道特一號,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東風汽車”)新能源乘用車S31項目廠區(qū)內,工人們正緊張地盯著儀表調試設備。預計今年底,襄陽首個新能源汽車項目將實現“重生”。
去年9月,廠區(qū)原主人湖北美洋汽車工業(yè)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美洋公司”)宣告破產。5個月后,襄陽市與東風汽車簽署戰(zhàn)略合作協(xié)議,明確共同出資106.7億元,實施新能源乘用車S31項目。
作為汽車生產重鎮(zhèn),襄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此時才“切入正題”。低效企業(yè)的退出,對不少地方政府來說,都是個難題,襄陽則用行動表示:舊的不去,新的不來。
布局新產業(yè),“半路上車”并不晚
“起個大早卻趕了晚集。”襄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曉輝直言: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,襄陽反應不算遲鈍,但卻時運不佳。
2015年,反復論證后,襄陽決定“押注”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。同年4月底,借鑒合肥的“風投”模式,襄陽市與長沙眾泰汽車工業(yè)有限公司簽約,共同出資成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(yè)。其中,襄陽方面出資27億元(含土地折價)。按照計劃,這將帶來一條年產2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生產線,襄陽也憑此一躍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制造基地。
2015年10月,合資企業(yè)改名為美洋公司。2016年底,生產線竣工投產。但在國家政策調整后,這條不具備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生產線,在投產后僅一個月就宣告停工。隨后,又轉型生產燃油車。2019年4月,產線徹底停擺。
四年時間里,美洋公司只造車1.8萬輛,產值不足35億元,卻留下40億元負債。同時,也讓襄陽失去了挖掘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“第一桶金”的機會。2021年,襄陽累計下線汽車39萬輛,但沒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。
“這沒有打擊我們的信心。”襄陽市重點產業(yè)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,燃油車時代,1983年才有本地生產線的襄陽也是“半路上車”。當地政府認為,在擁有強大的汽車制造業(yè)產業(yè)鏈背景下,襄陽在“中途入局”時,反而在發(fā)力方向選擇上會更加精準、有力。
勇敢清理“僵尸企業(yè)”,不斷嘗試“變廢為寶”
S31項目是如何落戶美洋公司廠區(qū)的?
“雙方都是因禍得福。”張曉輝介紹,去年初,東風汽車在十堰市的一條生產線因火災受損嚴重。在湖北全省“海選”后,東風汽車決定租用美洋公司生產線以完成訂單。接觸之中,襄陽得知:東風汽車正在全國選址布局S31項目。
相較于其他地區(qū)給出的稅收、土地等優(yōu)惠,襄陽拿出的東西很實在:東風汽車正在租用的生產線和廠區(qū)。美洋公司置下的這條生產線,專為新能源車設計建設,擁有國外進口的全套先進生產設備。由于維護良好,設備可利用率超過90%。
仔細比對后,東風汽車也有意把繡球拋給襄陽。唯一的疑問是:美洋公司如何不留瑕疵地退出歷史舞臺?
反復權衡利弊后,襄陽的選擇是:直面問題,勇于清理“僵尸企業(yè)”。去年7月底,襄陽市決定啟動美洋公司破產程序。去年9月20日,襄陽市市中院裁定宣告美洋公司破產。當年10月的公開拍賣中,襄陽市一國資企業(yè)整拍成功,取得美洋公司所有實物資產。至此,東風汽車“租客”變“業(yè)主”的最后一個障礙不復存在。
張曉輝介紹,這次清理“僵尸企業(yè)”,襄陽的收益甚為可觀:預計到2028年,S31項目將實現整車銷售450億元。而圍繞S31項目,東風汽車將攜手其他業(yè)內巨頭在襄陽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鏈條和產業(yè)集群,襄陽將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重鎮(zhèn)。
標簽: